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政策法规 农业在线 灾情资讯 气象科普 农业气象 精神文明 气象头条
您所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气象科普 文章内容
观日夜星辰看云卷云舒听起来十分浪漫
发布时间:2022-07-02 07:49
  当你翻开手机,随时或许跳出一则气候预告,想必你现已习以为常。而这背面,其实是一代代气候人对日月风云的守望。
  
  57年前的气候预告员守在冬冷夏热的作业室,汗水滴在油墨印刷的气候图上,对气候预告的丢失不行估量。24年前的预告员用上了核算机,他们将长辈传授下来的预告经历与技能实现融合,气候人对灾害气候的预警认识越来越强。现在的预告员既能背出各种传统预告口诀,也能依靠各种先进设备“解放双手”,尤其在汛期,愈加能踩准强对流气候的节奏。
  
  潇湘晨报记者采访了湖南三位不同时代的预告员,她们见证了气候预告事业在永恒的日月风云中日益开展。
  
  79岁气候预告员:有时猜测会下雨,深夜要听到雨声才干安心睡觉纪英惠是湖南省气候台原高级工程师,1964年,纪英惠结业后,从北京分配至湖南省气候台作业,一向从事短期预告作业。还在学校的时候,纪英惠曾实习当过一段时刻的气候观测员,她回忆:“那时候和现在不相同,气候观测都是靠眼看、靠测量、靠笔记。”
  
  “观日夜星辰,看云卷云舒”听起来十分浪漫,而气候观测员的艰辛,只要领会过的人才知道。那时候纪英惠每3小时就需观测一次,首要包括云量、云高云状、温度、湿度、风向、风速等,用她的话说便是“不管是下雨下雪仍是下冰雹,就算是下刀子都要进行观测”。这段阅历,在纪英惠看来十分珍贵。“作为一名预告员,本身就需求有最基本的观测才干。”
  
  在上世纪六七十时代,每一项观测数据完成后,由报务员一致发电签到北京,再接纳由北京传送回来的电报,收报后将代码翻译成数据传递给填图员,填图员填完图后交给预告员,预告员再依据所填的图,画好图后再来制造预告。“进程很杂乱,但是一步都不能犯错。”纪英惠说。
  
  此外,艰苦的作业环境对气候人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。“冬季冷,夏天热。”冬季咱们靠生火取暖,“白日的时候人多还好,有时候晚上一忙起来,就会忘掉加煤,在玻璃板上画图的时候手冻得像冰块相同,脚也会冻麻”。夏气候候炎热,长期在密闭的环境中十分简单出汗,纪英惠便需求不停用纸巾擦汗,“气候图上都是墨,要是汗滴在上面就会晕开,那形成的失误是弥补不回来的”。
  
  纪英惠还记得,那时是清晨5点20分播报气候,她清晨1点左右便要起床。“要把准备作业做好,图要画精确。”那时她地点的作业室和电台之间距离很近,为将信息精确无误地传到电台,两栋楼之间会把预告单系在一根绳子上进行传递。她笑道:“这样最直接,他们照着念就好,也避免犯错。”
  
  除了作业环境极为艰苦外,对纪英惠来说,技能上的困难是最难克服的。她回忆:“90时代才开端用雷达材料做短时预告,但那时候的数据不精确,大多数时候咱们靠的仍是经历。”
  
  以1998年特大洪水为例,其时纪英惠调查气候图发现,影响湖南的特大暴雨是一条较稳定的长江流域切变线,并且从四川盆地不断有小低涡东移影响,小低涡不断叠加,使湖南的暴雨一次次构成,形成了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区域的水位暴涨。“那次特大暴雨的预告,省气候台预告是成功的。”纪英惠说,“咱们那时候常常通宵不睡,要会商,要随时看着气候改变,做好预告。如果是现在的话,就能提前做好预警,下降丢失。”
  
  作为其时的首席预告员,纪英惠很难睡个好觉。“有时猜测会下雨,深夜要听到雨声才干安心睡觉。”气候直接影响民生,“那时候春播关于农民特别重要,如果一场暴雨咱们没能精确预告,成果却让老百姓的秧苗遭了殃,咱们会特别难受”。纪英惠坦言:“没有一个预告员没有出过错,也没有一个预告员不想报对,咱们能做的,便是尽量少犯错。”
  
  58岁气候预告员:仅有的电脑被锁起来,未经答应无法使用“姚首席,请您帮助看看,这样做预告对不对。”“姚首席,这个文章请您把把关。”咱们口中的“姚首席”是湖南省气候台国家级首席预告员姚蓉,自1983年作业以来,她现已在气候台作业了38年。作为省台的气候预告与服务把关首席,她首要担任把关灾害性气候预告、决策气候服务材料、预警发布等等。
  
  姚蓉的父亲是一位老“气候人”,或是由于耳濡目染,在结业后,她也选择了这个职业。
  
  1983年进入省气候台之初,姚蓉担任的是填图员的作业。“电报上不同的代码对应不同的气候,在收到报务员的电报后,咱们会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填图。例如圆圈代表晴天,圆圈全黑代表阴天。”姚蓉称其时的自己就像是“机器人”,“对各种数字现已纯熟于心,看见数字就能很快地把图填好,再把气候图交给预告员。”
  
  1993年,姚蓉开端做短期预告员,之后成为中期预告员、中短期预告员,现在成为“姚首席”。“现在基本上不必人工填图了,都是在核算机上显现气候图。”
  
  姚蓉还记得,刚参加作业时,整个台里只要一台核算机,仍是“锁起来”的,未经答应无法使用。“那时候首要是中期的预告员用,咱们短期的没有。”到了1997年左右,姚蓉等短期预告员才渐渐用上电脑。“那时候首要经过电脑看数值气候预告模式,及国外的一些气候实况图。”现在每个人的作业桌上都整齐地摆放着电脑显现屏,姚蓉慨叹科技开展给气候预告作业带来的巨大飞跃。
  
  在姚蓉看来,自己是归于“承上启下”的那一代。她说:“老一代预告员首要靠经历,跟着科技越来越兴旺,年青的预告员更多注重数值预告模式的使用,咱们的方针都只要一个,让气候预告的精确率越来越高。”
  
  跟着时刻的推移,姚蓉发现,除了关心气候,咱们关于灾害气候的预警也越来越关注。
  
  2005年5月,邵阳市新邵县太子庙乡遭受局地特大暴雨进程,然而,其时究竟下了多大的暴雨,测不到。“技能跟不上,咱们的风险认识也没有那么强。”2006年的“碧利斯”飓风,对湖南形成很大灾害,但那时主动气候站十分少,许多地方下了多少毫米的雨都不知道。再到2007年“圣帕”飓风时,“咱们做预告时预警认识显着增强了,因此虽然‘圣帕’的强度较‘碧利斯’大,但灾情却没有它严峻。”姚蓉介绍,“其时湖南97个县,每个县一个站。现在全省有3000多个站,关于监测、预告、预警效果巨大。”
  
  在她看来,也是从那个时候起,老一辈预告员从依靠经历判别,逐渐信任科技的力量。
  
  “咱们要从传统的预告员,向研究型的预告员过渡。”在繁忙的作业之余,姚蓉刻苦钻研技能,开展科研攻关,千方百计提高气候预告的精确率。姚蓉养成了终年记载技能及作业日志的习气,在她看来,做预告必须心中有数,“一天不看气候材料,就感觉缺了点什么”。
  
  让姚蓉感到高兴的是,现在,主动气候站、多普勒气候雷达、气候卫星等传回的海量监测数据,使得气候预告员不再面临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的尴尬。
  
  “我差不多还有两年就退休了,也算是在这行干了一辈子。现在首要便是带好下一代,把经历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。”姚蓉说,“目前,在气候预告中,预告员仍然发挥着不行替代的效果,经过预告员对数值预告产品修订后的预告水平,要高于模式的客观预告精确率,人工修订很重要,这也就需求咱们继续尽力。”
  
  39岁气候预告员:可随时看实况气候图,人工修订后可预告刘红武是湖南省气候台首席预告员,2005年大学结业后,便进入省气候台作业。她回忆,刚参加作业时,因气候预告是否重要、报不报得准等问题,常常会遇到别人不认同的状况。“觉得咱们可信度不高,起先会想争辩,后来就想着应该做好本职作业,提高预告精确率,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预告产品。”
  
  2006年是刘红武作业的第二年,在那年她遇上了“碧利斯”飓风,看着台里经历丰富的预告员们整日整夜为飓风预告认真作业,刘红武愈加清楚地认识到,气候预告不是坐而论道,“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,要有责任心,才干把这份作业做好”。
  
  与许多气候预告员相同,刘红武有一个“职业病”:如果是自己当班,只要天空一打雷,或雨点下得比较急,就会在第一时刻坐在电脑屏幕前,紧盯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,剖析是否会出现对城市形成损害的重大气候,看看实况是否与预告相吻合。
  
  跟着科技的开展,像纪英惠、姚蓉等长辈靠人工观测、人工填图做预告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,目前气候台的预告作业首要是技能和经历相结合的办法。气候员可以解放双手去做更多工作,让一部分经历转换成技能。“现在能随时查看实况气候图,做预告也有各种数值模式预告做支撑。”
  
  刘红武至今都记得刚入行时,老一代预告员教给她的一些关于气候的谚语——“‘天上钩钩云,地下雨淋淋’,老一辈便是将这些经历一代代传下来,本身的学习很重要,他们的教导相同重要。”
  
  “湖南气候形势比较杂乱,尤其是汛期,要‘踩准’强对流气候的‘节奏’。”刘红武说,关于降水量、温度等要素的预告,数值模式的成果只能作为参考,还需基于经历进行修订;关于强对流气候,需求预告员依据数值模式模仿成果、实况探测材料,结合预告技能和预告经历等进行归纳判别。
  
  几十年前,气候人缺技能、缺设备,依旧刻苦钻研,只为寻求打破。现现在,气候人则追求更精确、更精细,只为及时、精确预告。一代又一代像纪英惠、姚蓉、刘红武的“气候人”,数十年来对日月风云的守望,变成人们习以为常的预告信息。
 
 
收藏此页】 【关闭窗口
专业用户
入 口:
用户名:
密 码:
法律法规
天气视频
天气预报
灾情资讯  
· 大赛旨在通过比赛广泛宣
· 强化党建引领不断筑牢公
· 智慧气象“四天”系统重
· 小学开展气象科普提高同
· 开展以天气气候水代代向
· 保定市气象局召开老干部
· 观测与预报科:教育实践
网站首页 | 新闻动态 | 政策法规 | 农业在线 | 灾情资讯 | 气象科普 | 农业气象 | 精神文明 | 气象头条 |
主办:镇坪气象网 承办:镇坪气象网科技服务中心
copyright@2005-2006 网站地图